


儒+国际传播调研团来到开启丝路的大唐西市,探寻隋唐商人如何在丝路贸易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西方,思考在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用繁荣经济促进文化传播。
西安是十三朝文明古都,是中国古代国际商贸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时尚娱乐中心,这一方沃土也造就了众多名垂史册的西商。而西安的历史底蕴、皇城气派涵养了“仁义、诚信、开放、包容”的优秀品格和独特气质。
调研团有幸采访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宣教部景仰,她为我们介绍了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何谓博物馆一直努力向世人讲述的“丝路文化”。
大唐长安西市作为丝路东方起点空前繁盛,西市的商人秉承“仁以为富,义以为尊”的经商理念与来自丝路沿线的各国商人互通有无,成就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也将中国古老的“仁义”价值观传向世界。明清时期的西商更是高举“忠信、道义、勇敢、包容”的大旗,为祖国北疆的和平稳固、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期间形成的西市文化、贸易文化、丝路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靓丽瑰宝。
景仰说:“西市与丝绸之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西市,丝绸之路的货品就没有售卖的地方,而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西市的商品也就无从运输。博物馆的丝路文化主要是从西市上的贸易物品体现出来的,比如丝绸绢帛、马业。”文化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促进让文化得以用更为广阔的方式与途径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传播。西市搭起了双方文化沟通的桥梁,穿越千年,仍然用展品向世人传递着在千年古迹和沧桑古道上积淀而成、经久不衰的西商文化。
“我们年接待量七十万人次,大部分来自欧洲、西亚、日本韩国等地。”在谈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在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时,景仰说到。庞大的接待量与络绎不绝的外国游客让博物馆通过西市贸易展品让人们感受到丝路文化,也将中国文化带给外国游客,带给世界。如今,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丝绸之路的新起点,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担当着“龙头地位”,发挥着“举旗作用”,自然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也担当重任,通过国际贸易带动文化传播应当是西安“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考虑方向。
告别大唐西市博物馆,我们踏入丝绸体验馆,欣赏了由范燕燕设计,在国际上饱受赞誉的《净土》、《自由自在》、《十二生肖》等丝绸作品。当成员问及一带一路对丝绸文化或者说中国文化的传播有何意义时,讲解员Candy说:“初心不变,我们只是将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和世人一起分享,不管国家战略如何,我们都希望人类共享繁华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的憧憬和以前一样,希望将中国的优秀拿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丝绸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在人们视线外的是文化的弘扬、精神的传承,是生命的态度与美学,是热情与坚韧。
大漠孤烟,驼铃阵阵。丝路上的商队长龙在孤寂中怀着对前方的坚信不移。枯木发荣,朽树逢春,“一带一路”从汉唐的大城残壁里开出花来,凿劈出一方中国新天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在朝夕间突飞猛进,应当如春雨润物,细水长流,从前缝在丝绸里,驮在马背上,如今也应当在驶往西亚、欧洲的火车笛声里,细微却透彻,缓慢却永远在路上。